【吃米好還是吃麥好】之四 順天應地,寶命全形
天生萬物以養人,一個事物的好壞並非人為的固定標準,而以「順天應地」為大原則。任何人事物都都沒有一個絕對性的價值,比如人蔘與蟲草可能在某些體質的人身上是毒藥,而大黃芒硝在某些體質的人身上卻是救命仙丹。
而米食排濕氣,在台灣就十分適合,而小麥雖然釀濕,但就更適合在乾燥的地區當主食。比如中國北方、歐洲美洲……所以故事一開頭的強哥在乾燥的歐洲生活,每天麵食麵包啤酒反而適合當地的氣候,但一回到潮濕的台灣,這類飲食習慣反而讓濕氣過度。
有許多棘手的皮膚病或是關節痛患者,常常跟阿銘師說他只要一出國就改善了不少,往往晚上在忠孝東路跛行,隔天就昂首在香榭大道血拼。我本以為是休假心理較放鬆、或是歐洲空氣比較清新的因素,但連去北京出差的患者都有這個傾向,乾燥地域的影響或不可小覷。
濕氣屬陰,需要足夠的陽氣來代謝。如果潮濕地域用釀濕飲食,更需要做好「陽氣規劃」:
1.早睡,陽氣就像電,人醒來就像打開家電,晚睡等於幾乎一整天家電都沒關,耗電等於耗陽氣。
2.運動,動為陽靜為陰,「管住嘴,邁開腿」是排濕不二法門。足夠的心肺功能(心肺氣)是蒸騰濕氣以利排出的重要動力之一,一整天躺在沙發追劇跟等著發霉沒兩樣。
3.經驗上建議不要超過總碳水1/3。
4.排濕藥膳(另文分享)
說到底,其實中醫養生沒有甚麼大道理,就是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」,順天應地,才能寶命全形。
而麵食雖然釀濕氣,但是在台灣偶爾吃還是無妨的,阿銘師認為不要超過您每天碳水化合物的三分之一就好。畢竟一盤好吃的義大利麵在眼前,忍住不吃說的過去嗎? 酒也會釀濕氣,難道阿銘師就戒酒了嗎?(不,俺因此研發了很厲害的解酒藥)。
阿銘師的養生觀是「養生是為了適當地匪類」。
說到這裡,如果各位都有吸收到前面幾篇的觀念,阿銘師開始要分享
「怎麼挑酒」
下集《濕意盎然的選酒法則》
之一 原來古代中醫這樣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95565221223107/posts/644046586374966/
之二 天性生藥性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95565221223107/posts/644109746368650/
之三 一方水土一方人
https://m.facebook.com/story.php?story_fbid=645734979539460&id=195565221223107